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交流 > 航天新闻通讯

《长剑行 中国梦》的集体创作历程

发布时间:2014/02/25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社 字体:【】 【】 【

刚刚接到《长剑行 中国梦》写作任务时,我心中有些打怵。虽然之前我写过几篇关于刘永才院士的文章,对于这个型号的研制历程也比较了解,但那毕竟都是两三千字的通讯,而这次要求八千到一万字,在反映艰苦卓绝的研制历程时要“见人见物见精神”,我想这应是写报告文学吧,需要至高的站位、大量的素材、新颖的结构以及生动的表现手法。

一次集体创作的尝试

虽然对这个型号比较熟悉,但是,我明显感觉自己进入了某种写作模式当中,思维很难从中跳出来,所以,就请31所通讯员刘一丹加盟,让她来执笔,我和同事刘铭参与其中,大家来共同创作。

我们从来没有驾驭过这么大的题材,需要先找个“老师”学一学。这时,我想到了新华社写我国高铁研制历程的文章《穿越梦幻的时空》,同样都是写大项目研制,同样经历了很多波折,同样意义重大,应该对我们有些帮助吧?

我们找来文章,仔细研读,发现文章结构很好,可以借鉴,这就有了我们的“绘梦”、“筑梦”“惊梦”“追梦”“圆梦”的基本结构,而且比较符合当下“中国梦”的导向。这里的梦就是中国的“巡航梦”,我们紧紧围绕“中国如何有自己的巡航导弹”这条主线来讲故事:受世界军事发展的影响,中国决定研制自己的巡航导弹;随着技术的突破,中国可以有自己的巡航导弹;研制初期的挫折,让人怀疑中国能研制出巡航导弹吗?最后研制成功,中国有了自己的巡航导弹。

结构确定了,就是写作基调、风格和手法的把握了。巡航导弹研制历时多年,艰苦卓绝,我们决定把它定位为一个波澜壮阔的史诗故事,风格是要有历史厚重感与国家高度,我们不是在写三院一个型号研制故事,而是在写中国的巡航导弹研制历程。故事的高潮部分应该在“惊梦”和“追梦”部分,重点展现遭遇挫折后如何卧薪尝胆,拼命铸剑,彰显巡航梦的核心。“圆梦”是全篇高潮收尾与大团圆的收笔。“绘梦”和“逐梦”为铺垫部分。文章要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展现,在矛盾中讲故事。我们感觉自己就像导演,巡航梦的大戏该如何演,研制人员等主要演员期间发生的主要事情和一些非常重要的场景,都需要我们煞费苦心的去布景、编排、指导,这样文章读来才能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之感,有入戏感。

如何盘活旧的采访素材

虽然本次素材搜集发动了全院党群口的力量,而且有的单位确实非常给力,提供了很多翔实、生动的采访记录,但是在具体写作时,我们还感觉主要人物和主要过程的采访还不够充分。刘院士出差了,胡总太忙了,没办法,我们只好又从当年参与研制的老同志入手,采访了三部的周总两次,将遭遇挫折的具体过程复现了,使文章中的重头戏可以演起来。

同时,我翻出了以前关于这个型号的所有的采访笔记——刘总评上院士后的采访,三院50周年院庆时对该型号的采访,以及写胡总人物通讯时的相关采访记录等。我一页一页地翻,在这里找到了刘院士、胡总、雁总、当时参与型号研制的相关领导及三部的副总师们等,他们都是参与巡航导弹研制的重要人物。这些素材有的可以直接拿来推动故事发展,有的可以帮我理顺一些型号研制中的时间顺序,有的则是一些重要领导的重要评价……见到有用的我就贴上便签,并在便签上注明事件或内容。好几大本被贴得花花绿绿,非常热闹。

通过这些以前的采访记录,有些断裂的故事链条被修补好了,整个研制历程在我头脑当中日益丰满和鲜活起来了。我仿佛置身于这个团队之中,和他们一同经历立项、早期探索以及那次令人难忘的挫折,还有那令人兴奋的成功。有了这些素材和相关感情的体验,我就可以为文章增加一些鲜活生动的内容了,让故事看起来更能打动人。

多次锤炼博采众长

在刘一丹的努力下,文章初稿完成了,之后我们又进行了几次修改,文章更生动了。最后,我们逐字逐句地又把文章打磨了一遍,统一叙事风格和节奏,让文章更精炼。而且刘铭还在文章开头加了一首词,使文章显得更加大气磅礴了。我们把稿子送给了科工集团宣传处和刘院士把关。

很快,集团公司宣传处的反馈来了,于希处长就小标题和文中相关内容作了一些点睛的修改,使文章再次跃升一个层次。

刘院士的修改意见也反馈回来了。他对文章进行了肯定,并说文中有些内容他也是头一次听说,可见我们采访得很深入。但是他对于我们着力最多、用情最深的“惊梦”部分提出了不同见解,认为把第一次试验遭遇挫折写得太过“灰色”了。

然而,通过几次采访,我感觉到那次失利是前所未有的挫折,外界人士也认为研制遭遇了严重失败。作为总师,刘院士认为虽然失利了,但是该取得的试验数据都取得了,只是不太理想。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需求过于急切,而又有很多关键没有突破。

确实,如果团队在精神上被打败了,当然不可能有最终的成功。于是,我们不得不忍痛将这里的矛盾与冲突性削弱一些,将试验失利部分作了一些删减,同时在挫折后再次攻关的历程中适当增加了一些刘院士的心路历程,这样让人感觉那次试验虽然遭遇重大失利,但团队并没有被打垮,而是痛定思痛,在卧薪尝胆中更加埋头苦干,这样才有了一年以后的令人难忘的圆满成功。

后来在修改中又发现,巡航导弹研制中关于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已经说得比较清楚,但是在管理提升方面有些不到位。于是,刘一丹又去采访了一次周总。这样又获取了大量高红卫董事长当时任三院院长时为促进型号研制努力提升基础管理硬功夫的一些材料,很客观,也很生动。增加了这些,“追梦”部分就显得更加扎实厚重了。

最后,文章在《中国航天报》和科工集团公司微信上发表了,并被几个大的网站转载。虽然我们知道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是大家的鼓励还是很让我们兴奋。刘院士也再次夸奖文章写得好。现在想,当时写作时经历的痛苦也算值了,因为我们很幸运地记录了一段中国巡航弹的研制历史。

(刘华英 作者单位:三院宣传处,中国航天报社特约记者)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