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尝试突破同质化报道
发布时间:2014/02/25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社 字体:【大】 【中】 【小】
作为一家行业媒体,《中国航天报》的人物报道及团队报道长期以来都面临着同质化的问题,或者说一直都在努力挣脱同质化的束缚。
由于航天行业所赋予的特点,航天人物及团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共性,比如工作节奏是“6+1”、“白加黑”,航天人总是由于长期加班而陪不了孩子、对不起老人,技术攻关总是因技术壁垒和封锁而格外艰难,工作总是因保密而默默无闻、不为人知……如此种种成为这个行业最鲜明的特色,此类典型事例不断地出现在航天人物和团队的报道中。
同样,当我有幸参与“走进武器型号试验队”的采访报道,采写《一百单八将的破土开疆》时,发现以上这些共性仍然是一院这支武器型号试验队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加之由于保密原因,最终发表的稿件不能提试验队的名称、不能提试验队员的姓名、不能提技术突破和意义……如果我再不能挖掘出这个团队足够多的个性,那么这篇报道势必会淹没在众多的报道中,让读者难留印象。
于是从采访开始,我就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对航天人物及团队报道的同质化进行突破,实现的手段就是对材料的取舍。
一是“取”核心人物的特点。
在试验队的射前动员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金其明当众揭了总指挥的“短”——尹总在型号评审会上掉泪了。这也是她参加了无数评审会中唯一一次见型号总指挥掉眼泪的。
抓住“掉眼泪”这个细节,我发现果然大有文章可做。尹总负责的型号是一个被业内称作“苦孩子出身”的自筹型号,面对全新领域、全新技术,这支全新队伍已奋斗十年。说到动情处,总指挥又几近落泪。在稿件写作中,我以总指挥两度忍住泪水为伏笔,又以试验成功后一直沉稳的总设计师突然哭得一塌糊涂为结尾,连成一条暗线,核心人物特点得以凸显。
二是“取”体现深度的思想。
采访中,无论是“两总”还是普通队员,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人——留学归来的博士后、总体副总师苏总。同他交流后发现,这果然是一条“大鱼”——除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更有思考问题的深度。
除了型号本身相关情况,苏总谈了对航天系统目前“6+1”、“白加黑”工作模式的理解,以及对事业的理解,给出了实事求是而又闪光的答案:这是大家共同的事业,不能因为某一个人的原因而停下来;在除了加班加点没有更好办法的时候,目前只能这么做;而且如果现在不努力做,以后就可能没有做的机会。
稍感遗憾的是,见报稿件从近3000字被压缩到2000字出头,苏总的一些精彩言谈不得不割爱砍掉。
三是以“舍”体现报道导向。
这是本次采访中最让我纠结的一次取舍。在发射成功后的聚餐中,我了解到了这样一个情况:试验关键准备阶段,一名年轻队员父亲病危,家人要他回去,而这名队员没有提出请假。庆功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他袖管别着黑纱哭得昏天黑地,几名知情队友也在一旁掉泪。一名队友哭喊着对我说:“都说忠孝不能两全,但总觉得这样不对!”
那一瞬间,我也没能忍住眼泪,但最终舍弃了这名可敬又可爱队员的典型事例,原因是我深深觉得“这样不对”。我完全相信,如果当时总指挥了解到情况,一定不会让队员留下终身的遗憾。
选择舍弃这个事例,并非只因这类事例经常出现在航天人的报道中而使稿件同质化,更是由于新闻报道有着强烈的示范效应,记者不应让这样的故事又一次成为宣传的导向,我认为这是一个相关新闻伦理的问题,航天人不能没有亲情,航天事业的发展不能建立在如此巨大的牺牲之上。
取舍问题一直贯穿到《一百单八将的破土开疆》“采访手记”的写作。我选择了描写队员们欢庆成功的热烈场面,和几次流泪形成反差、构成冲突。另外让我格外感到幸运的是,这个团队正好有108名成员,让我毫不费力得来一个个性化标题,如果是107名或者109名,起个什么样的标题恐怕也得费一番思量了。
(杨振荣 作者为总编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