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交流 > 航天新闻通讯

那些天,与嫦娥三号共同走过

发布时间:2014/02/25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社 字体:【】 【】 【

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句话用来形容嫦娥三号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报道任务,再恰当不过。

全国瞩目的科技大事、航天领域又一新的里程碑,这些都让关于嫦娥三号的新闻异常重要……但与此同时,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局严格把控新闻口径,参与报道的新闻媒体多、频率高、同质化情况凸显,甚至安保升级导致记者无法进入飞控中心等情况也给报道任务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一度,对持有嫦娥三号任务报道官方“合法”证件的我来说,如何进入新闻现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都成了一大难题。

但对中国航天报社来说,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我们是飞控试验队员的“自己人”。摸清情况之后,我迅速确定了采取“扎根”试验队办公室的策略,因为各重要分系统不在指挥大厅值班的队员都集中在这里工作,尽管不直接发送指令,但他们在数据分析和决策帮助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算是飞控试验队员的主要工作区之一。

与几个关键采访对象保持密切联系,才能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例如飞控试验队队长、GNC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推进系统主任设计师等。事实证明,他们在几次变轨、降轨和动力下降之后,都为我提供了比通稿和其他新闻媒体报道更多的细节和直观感受,这些也成了我报道的重点。

深入队员中间,随意的聊天而不是采访,这点非常重要。每次重要任务节点前,我都不敢去打扰正在忙碌的队员们,但任务顺利完成之后,我便“赖”着不走,一定要把我不明白的问题通通问个清楚,需要的时候也跟试验队员们一起通宵熬夜。

试验队员形容降轨难度为“蒙面耍飞刀”的玩笑话,试验队员王芳5岁的孩子祝福“嫦娥”的儿童画……这些都是在与队员们随意的聊天,甚至是旁听他们彼此聊天的时获取的鲜活“食材”,让人惊喜、意外。

扎根在飞控试验队员中,面对网上铺天盖地报道,我能写些什么不一样的东西?这个问题曾经严重地困扰着我。还记得报社领导跟我说过,我有机会在飞控现场,而别人没有,我的工作就是通过一篇篇文章,让其他人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飞控中心发生的一切。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一次没有实时遥测的降轨》一文中,描写现场本身就成为了一部分很好的内容。接下来,我不了解的问题相信大部分读者也不了解,把自己的疑问和队员们的解释自然而然地道来,科普也便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而在此次嫦娥三号落月报道过程中,最让我难忘而又感动的一件事就是团队合作。在策划之初,任务圆满成功的消息稿便被定为航天报社冲击中国新闻奖的重点备选稿件。这无形之中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但可贵的是,从内容策划开始,社长、总编、副总编、部门主任等给我提出了大量重要的建议。在成稿之后的近10遍修改中,除了这些领导以外,我还请教了很多同事,他们或参加过载人航天或嫦娥任务报道工作,或获得过中国新闻奖,经验都比我丰富得多。他们非常认真地帮我修改稿件,无私地贡献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最终,稿件只署了我一个人的名字,但能呈现出最后那样好的效果,绝非我一人之力可以办到,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江雪莹 作者为采编二部编辑)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