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交流 > 航天新闻通讯

从被动到主动 让版面活起来

发布时间:2014/03/13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社 字体:【】 【】 【

——中国航天科工四大转型报道编辑思路浅谈

从2013年10月15日开始,《中国航天报》科工版三版以“新闻调查”的新闻文本形式相继刊登了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转型升级四大战略方案为主的解读报道版面,加上三挂钩政策解读和管理创新活动解读报道,一共推出了5个版面的解读系列报道,形成了强势的宣传效果。这些报道对《中国航天报》更好地发挥新闻性、服务集团公司党组战略决策的传播与上下良性沟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受到了集团公司领导和基层单位的好评,国资委有关期刊还予以了转载。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为此,今年,集团公司党组研究提出了企业转型升级战略部署和总体思路,包括转型升级四大战略方案等,为确保集团公司转型升级重大战略部署有效落地,中国航天报社与集团公司党群部策划了上述系列解读报道。这个策划传达出的信息是集团公司领导对这个系列解读报道有很高的预期。

通常情况下,在接到集团公司类似报道任务后,常规的操作是用“专题报道”的形式在版面上将报道内容予以平面展示,力求全面。但是,显然这种常规的操作很难达到集团公司领导对这次系列解读报道的高标准要求。于是在内容基本确定的情况下,编辑在具体操作版面时,力求在形式上予以突破,采用本报近年来开始尝试并确立的“新闻调查”的文本形式,力求阅读效果最大化,最终达到最佳宣传效果的目的。

当然,形式的突破还是要有内容的支撑。

解读,是对政策法规、重大新闻事件的解释、剖析与研究。“新闻调查”是比较完整地报道一个事物、工作、政策、问题、现象的来龙去脉、起因发展和结果的报道形式,采用新闻事例和数据来揭示典型事件或经验的意义、发展趋势、规律启示。两者具有一定的结合点,例如,事件缘起、背景与意义揭示、事件反响等。这种结合点使采用“新闻调查”文本形式来操作“专题报道”式的解读有了支撑点。

具体操作就是将原本在一个层面的平面解读通过新闻事例和数据表格以及基层反响甚至相关链接来予以立体呈现,并根据具体情况将相关背景扩展成延伸阅读来增加信息量,让读者一目了然了解相关政策的整体框架和重点以及背后的意义。

由“专题报道”到“新闻调查”看似只是新闻文本的变化,实际是由“被动”变“主动”的编辑思想的体现。

2013年10月15日,三挂钩政策解读之一“工资总额增长速度与利润总额增长速度挂钩”是这个系列解读的第一个版面。由于该政策的特殊性,有些内容不易公开见报,文字部分相对一个版面来说略显单薄。为使版面丰满起来,编辑将紧扣主题的“人人为绩效,绩效靠大家”的漫画设置成版面的“眼”,在突出主题的同时,使版面“活”了起来。同时,发挥特约记者的作用,及时收集“基层反响”,使政策落地变得“掷地有声”,并成为这个系列报道的一个特色。

再例如,10月29日三版解读的内容是“拓宽员工成长通道激发各类人才潜能的战略措施”,由于该战略措施内容庞杂,仅“各类员工成长通道的设置”就够一个版面的容量。这时正可以发挥“新闻调查”版面的优势:在本报记者采写的“关键点解析”中突出战略措施的亮点和制定过程;将具体方案和落实措施用“实现路径一”、“实现路径二”来总结归纳;用有代表性的“总部员工成长通道示意图”来作为“事例图示”加强说明;各基层单位特约记者配合采写的“基层反响”使“新闻调查”更加名至实归。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版面即将签版付印的时候,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又提出集团公司领导通过基层座谈,了解到基层对政策理解有偏差,于是要求加上一段领导要求。显然,在彰显客观性的“新闻调查”版面中加上主观色彩厚重的领导要求,会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于是编辑在操作上,将这段领导要求处理成“写在前面的话”,形成了对这个政策理解和落实的指导,与原版面达到了有机融合。

事实证明,这个系列的“新闻调查”也的确起到了“新闻调查”版面可以起到的作用: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政策理解和传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行业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对领导决策具有相应的参考价值。(刘思燕 作者为中国航天报社采编二部编辑)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