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交流 > 航天新闻通讯

读报札记

发布时间:2014/04/23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社 字体:【】 【】 【

作为老报人,平时每天晚饭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阅家中订阅的各类报纸。窃以为,读报阅报应成为一个报人的职业本能和职业习惯,也是一门必做的功课。报人不读报,无异于战士不拿枪、工匠无利器一样。

在多年来坚持不懈的读报实践中,我这个老报人或为一篇佳作吸引眼球、喜不自禁,或为一篇美文反复咏读、爱不释手,当然,也会为报纸上经常出现类似“喜大普奔”、“屌丝”这样不伦不类的网络语言而感到目不忍睹。试想,美丽的中国汉字被那些无良网民糟蹋得一塌糊涂,如此下去,情何以堪?

本人在长年的读报过程中,既有剪报贴报的习惯,也有将名言警句记下来的职业本能,还有就是在读报过程中,经常乐衷于做一只“啄木鸟”。这里,是本人平时记录和收集的各个媒体上的一些语言“瑕疵”,值得引起报人重视。而通过对其辨析,也可提高我们的文字修养、人文素质和办报能力。

“差强人意”并非贬义 本人从一些媒体上经常看到这样的词语——某某球队在场上的表现有点差强人意,批评这支球队的表现实在不敢恭维。其实这一意思却用反了。查成语词典,差强人意:大体上能使人满意。差:稍微、比较地。强:振奋起来。《后汉书·吴汉传》记载,吴汉指挥作战,在形势不利,将士惊慌失措时,仍整修兵器,鼓舞士气。刘秀(汉武帝)派人看了后感叹说:“吴公差强人意。”意思说吴汉颇能振奋人的意志。正确的表达如:那几幅画都不怎么样,只有这幅梅花还画得差强人意。

“七月流火”并非形容天气炎热 许多人在写文章时将夏天描绘成“七月流火,酷暑难耐”,其实意思正好相反,七月流火的意思却是秋天即将来临,天气将转凉爽的时候。古人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流火是指七月(阴历)的时候,东南方向的一颗大流星陨落了,并不是指七月的天热得火辣辣的。

“凌晨”到底是什么时候 凌晨属于哪个时间段,许多人一直搞不清楚。我们航天系统的企业报上就经常出现“员工们加班加点到凌晨一二点钟”这样的字眼。如以2013年6月13日新民晚报《复旦一学生坠亡》一文为例,文中写道:“今天凌晨1时30分,复旦大学本部一名男生从宿舍楼坠楼。”据笔者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凌晨”条款,见该条款解释:天快亮的时候。根据“天快亮的时候”这一时间段来判断,凌晨至少应该是黎明时分,即东方刚刚出现鱼肚白的时候,大约在早晨5点左右(南北方或冬夏季有一定的时间差)。

因此,晚上12点至第二天的4到5点这一时间段,还是宽泛地统称“深夜”为宜。

“大快朵颐”不是“吃” 某报一篇文章中说:“为了应对夏日高温,许多人躲在空调房间里,大快朵颐生冷食物……”这里将大快朵颐当作吃,查《现代汉语词典》可知,朵颐是指鼓动腮颊嚼东西的样子,大快朵颐则形容因食物鲜美而吃得很满意。可见这个成语并不含“吃”的意思,不能作带宾语的动词用。可在其后加“享用”两字,即大快朵颐地享用生冷食物。

“终生”与“终身”的区别 “终生”与“终身”,虽然意思相近,但在具体使用上还是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终生”是指一个人的自然生命,即这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比如一个人从小到老不吃肉,我们可以称他“终生吃素”。而“终身”是指一个人的社会生命,也就是指一个人具有某种身份后直至去世的一生。如成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从此人为师的那一天算起。俗语“婚姻是终身大事”中的“终身”,是从男女双方谈婚论嫁之日说起。再如,作家把故乡作为自己终身写作的素材,是从作家有了作家的身份之日,或者开始从事写作之日说起。任何一个作家不可能从一出生就会写作,所以此处应该用“终身”,而不是用“终生”。

“树立”和“竖立”有区别 某报一文中说:“许多人对树立在城市中的大烟囱记忆犹新……”此处的“树立”应该用“竖立”为宜。查《现代汉语词典》,树立即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如树立榜样、树立典型、树立助人为乐的风尚等。竖立是将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由此可见,上述烟囱应该是“竖立在城市中”。

“第”“笫”不是一回事 某报《公共厕所“呻吟”是一种文化暴力》一文中有一句这样叙述:“在公共场所用高音喇叭播放着床第之间的‘呻吟’声……”其中,“床第”应为“床笫”。“第”的组词有“第一”、“门第”等;而“笫”(音z?s22),意为用竹篾编的席子,为床的代称。“床笫之间”意为夫妻间的私生活。

“二月春风似剪刀”并非形容天气冷 某报上有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冬冷不算冷,春冷冻死犊。”又说,“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来形容春冷。“二月春风似剪刀”出自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七言绝句《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品读全诗可见,二月里的春风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把柳条的细叶轻轻地裁剪出来,而不是形容春天的寒冷。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出自哪里 2013年4月9日《解放日报》上的一篇文章中说: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据查有关资料,毛主席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而“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是毛主席在1949年9月21日在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发表的著名讲话中说的一句话。

“竹报平安”不是写在竹简上 2012年春晚节目《空山竹语》,主持人董卿在报幕时说:中国有句古话叫“竹报平安”,虽然现代人早已不把报平安的家信写在竹简上了……董卿显然把“竹报平安”理解成在竹简上写平安家信了。这无疑错了。“竹报平安”是个成语,说的是唐代北都童子寺里有一丛竹子,主管寺院事务的纲维和尚每天向寺院有关人员报告:竹子没有枯萎,很平安。以后就引申为平安家信。另外,竹子也是吉祥平安的象征。总之,“竹报平安”不是在竹简上写平安信。

吕端大事不糊涂 有一部叫《东方红1949》的连续剧,拍到毛泽东评说叶剑英同志,引用了一句名言:“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可是到了荧屏上打出的字幕,却变成了“缕断大事不糊涂”,令人忍俊不禁。《宋史》专有《吕端传》,宋太宗想以吕端为相,有人说其糊涂,太宗却认为,“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于是,这句话成为一句评价人的名言。

当然,类似于“泄露”与“泄漏”的区别;“权利”与“权力”的区别;“反应”与“反映”的区别;“营利”与“盈利”有区别;“制定”与“制订”的区别等,许多报人或粗枝大叶,或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导致经常出错。因为上述词语的词性比较接近,有时确实一下子搞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认为大差不离,信手拈来。要知道,报人同样应有“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须养成对于越是出错频率高的词语,越要“多掂量”、“费思量”的良好职业习惯。(游本凤)

(作者单位:八院《上海航天》,中国航天报社特约撰稿人)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