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交流 > 航天新闻通讯

对外宣传抓好3个W

发布时间:2014/06/02 文章来源:中航天报社 字体:【】 【】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211厂作为三级单位,如何与《中国航天报》作好沟通,增加上稿几率,我认为如果能在策划、投稿等环节上,抓住3个W,即When、Why、What,对增加上稿率将会有一定帮助。

When

第一个W指的是When,即宣传前,问问自己应该在哪个时间宣传?

基层的新闻大多是鲜活而生动的,只有抓好时间点,踩准宣传节拍,才能让这些生动的消息趁着新鲜出炉,与读者见面。

2013年,211厂负责研制总装的长三乙火箭发射嫦娥三号探测器、长二F火箭发射神舟十号飞船任务,这两项举世瞩目的航天大事,都是社会公众注意的焦点、新闻热点。但作为一线生产研制单位,从战略层面讲任务意义角度太高,从设计的角度讲产品的新特征不被允许,怎么办?抓住时效性,踏好节奏,同样有文章可作。

我们派专人负责重点型号跟踪,安排固定负责人与总装车间保持对口联络,总装现场也设有基层通讯员时时提供新闻线索。就这样,长二F火箭及长三乙火箭从开始总装到两轮出厂测试,从火箭的多媒体记录复查工作到火箭在卫星发射中心的任务进程,每个重要时间节点来临时,我们都能及时跟踪,用消息或图片新闻的方式让读者动态了解重点型号的进展。这两个型号的新闻超过了211厂当年发稿量的25%。

Why

第二个W是指的Why,即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投这篇稿?为什么要让本单位以外更多的读者来了解这件事?也就是找准对外发稿的新闻点。

有一些新闻,在本单位来看,本身已经是一件很重要、很具有突破性的新闻了,可是放大到整个集团公司,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看,或许就不能算是什么新鲜事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多追问一下新闻事件背后的意义。

211厂去年年底完成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最后一个箱底的焊接,并通过了液压、气密等一系列质量检测。

还记得当时投稿以后,我与版面责任编辑交流时,她问我:“完成了最后一个长七箱底的焊接又说明什么呢?”她一下点醒了我,有时新闻背后的意义才是更大的价值。后来我又向一线技术人员了解到,这个事件标志着长征七号火箭的所有箱底都通过了验证,211厂已具备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所有箱底的制造能力。经过几次沟通,《中国航天报》最终以《长七所有箱底通过验证》为题刊登了此篇文章。

去年,211厂有一篇关于市场化转型的新闻稿,讲的是在提供商品不成的情况下,转变思路,为客户提供标准、技术服务。在本厂内部,这样的新闻本身已经足够吸引眼球,但是在《中国航天报》,就要提炼出其背后的好经验以供借鉴,最后发稿标题变为《让软实力变成商品——211厂不卖产品卖服务侧记》。

What

第三个W指的是What,即遇到晦涩难懂的专业描述时,多问问自己“像什么”?

作为一名科技战线上的宣传干事,我们不仅承担着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还要起到连接航天科技与普通民众的桥梁作用。特别是在新闻语言上,要多用具体的、生动的比喻,学会做一名“翻译家”,多用老百姓说的话,才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例如,关于多余物可以这样描述:“对于航天制造来说,多余物就像产品中的癌细胞,如果不根除,它很可能会慢慢扩散,甚至影响火箭的生命安全。”这就比干巴巴地说“控制多余物工作很重要”要容易理解得多。

科技新闻里的专业名词较多,有一些与火箭产品相关的零件名称,要是用专业语言解释便会看起来“面目冷峻”,令读者产生距离感,这时便需要我们启动“联想模式”来解决。

火箭里有种零件叫活门,如果直接引用技术人员的语言,解释起来又长又难懂,我们便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翻译”,将标题改为《精心研制火箭身上的“开关”》,把活门比喻为“开关”,这个标题看起来便“面目亲切”多了。经过如此“传播”,即使是科技类新闻也可以不再“曲高和寡”,而变得“平易近人”了。

以上只是我在对外宣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点心得,与广大航天新闻工作者共享。不管怎样,三级单位的宣传干事只有学习好上级精神、关注社会焦点、深入基层现场,不断进行思考和总结,才能写出更高质量的新闻稿件,促进单位的对外宣传工作更上一层楼。

吴思 作者单位:中国航天科技一院211厂)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