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开门红”
发布时间:2014/12/12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社 字体:【大】 【中】 【小】
2014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首次宇航发射任务——实践十一号06星发射,不仅是集团公司宇航发射的“开门星”,也是报社宇航发射报道的“第一棒”,拿到接力棒的我,既感到幸运,又有些忐忑。
年初,报社给所有采编人员出了一道思考题:如何创新宇航发射报道模式?在之后的讨论会上,每个人都建言献策:多捕捉人和事,多用叙述风格,试着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将型号放在更广的维度中思考,或者脱离型号之外来看试验队;可以采用多种表现形式和采访形式,比如日记体、影像版……我如饥似渴地将这些宝贵的建议收入囊中。
此前有过快舟一号、遥感十八号两次报道任务的经验,我对在卫星发射中心如何进行报道的流程还算熟悉,但“开门红”如此重要的任务时刻提醒着我不能掉以轻心。在本文中,我想主要从在京的准备工作和在发射场的采访工作两方面来总结。
提前策划 有备无患
在宇航发射报道讨论会后,我把同事和领导们提出的一些意见进行了整理,并提前与一院、五院在发射场一线的政工人员进行了联系,了解了任务的基本情况后,制定了一份初步的报道策划,如下:
1.以马航失联飞机事件为引子,报道卫星的应用用途,引申出实践系列卫星以及五院东方红卫星批量生产工作等。
2.以人物为主线,通过试验队中的“两总”、质量主管、新兵们、后勤保障人员的人物报道引申出试验队的管理及文化。
3.作为2014年开门红发射,展望全年发射任务。
4.微访谈:收工回家后最想做什么、发射前一天都在做什么等。
5.试验队员感言征文摘登(东风航天城的春天等)
在与编辑部进行交流后,我开始进行资料的搜集,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并不陌生,在遥感十八号卫星任务的时候正是这支火箭试验队,但火箭“两总”给我吃的那次“闭门羹”依旧记忆犹新。所以,另辟蹊径成为我这次报道的创新之一。我想,并不是只有“两总”可以讲型号、讲队伍,如果“两总”配合采访是最好不过的了,倘若比较难,也要从其他的角度进行报道。
五院东方红的卫星试验队对我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起初我还怕会难以打开局面,但试验队政工人员的积极配合给了我很多帮助。在出发前的电话中,我向她询问了情况,并请她把已有文字、照片资料整理出来,这个提前工作为在发射场宝贵的采写争取了不少时间。
多聊多问 灵活应变
此次发射的时间是3月31日,我到达试验队的时间是3月25日晚上,距离发射有5天,时间还算充裕。
两支试验队的政工人员是我们在发射场最好的帮手。我首先把这次采访的初步想法和她们进行了沟通,并在试验队员里筛选出一些重点采访对象,并请她们与“两总”商量采访时间。
“两总”都很忙,可能没法单独接受采访。从他们的身边人着手,这是我来之前就想好的迂回对策,这也就促成了我文章中第一部分的内容——“默默无闻”的“两总”。但我依旧没有放弃每次和“两总”接触的分秒时刻,在他们吃饭、坐车、散步时间见缝插针地聊几句。我经常尾随采访对象,这种时候就是要有点“厚脸皮”和“追踪狂”的能力。
后勤保障人员也是我这次想要采访的重要内容,于是每当吃饭前后的时间,我都提前跑到后厨,和掌勺师傅们套近乎。坊间一直盛传着试验队伙食很好的说法,通过和后勤人员交流后才明白了好评背后艰辛的付出。
微访谈的形式也是受到新媒体时代多变的报道形式启发,于是,我将一些小问题穿插在采访过程中:试验队“两总”说过的哪句话你印象最深刻?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在这里你睡得怎么样?试验队餐厅的饭菜中你最喜欢吃什么?这是最后见报的三道微访谈题目,起初我在小本本上列了七八道题目,但根据采访对象回答的情况,最后我选择了这三个。
回想起来,这次报道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应该多找一些非正式的采访机会,这样与试验队员的交流能更贴近一些;关于卫星系列化的想法,因种种原因最后没有做到。细细想来,功课应该做得再早一些、再足一些、问得再多一些,也许能将报道写得更实些。
(作者为采编二部记者 李淑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