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高分”需用心
发布时间:2014/12/12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社 字体:【大】 【中】 【小】
今年8月,我负责采写高分二号卫星发射的相关情况。它是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的第二颗卫星。之前,报社同事对首发星的报道已经很充分,如何在第二颗卫星报道中独辟蹊径,而不是狗尾续貂,让我倍感压力。
高分二号卫星原定于去年年底发射,但受火箭影响推迟了发射。之后,这颗卫星又因为其他原因,发射日期一推再推。面对悬而未定的发射时间,与其焦虑盼望,不如把握缓冲期,为报道内容做好充分前期准备,使后期稿件采写更从容些。
去年年底,领导曾对我下达了发射报道“任务书”:一版刊登常规发射消息,二版介绍卫星技术创新点,三版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应用情况进行回顾和前瞻,四版讲述高分二号任务试验团队的发射场故事。
其实,对于四个版的报道量我倒是不太担心,让人费神的是,如何在有限的字数内,传达更多的信息。这就需要记者自己先吃透采访内容,再向读者重点推介其中最精彩的亮点。
于是,我趁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潘腾从发射场返回北京的短暂停留时间,提前采访了他。在此之前,因为其他报道,我已详细了解了高分一号。这样一来,跟潘总聊高分二号,我就不再是个“菜鸟”,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从而比较高分一号和二号在技术和应用方面的不同和侧重点。潘总的介绍让我对高分二号的方方面面有了大致概念,还启发我发现很多新的报道线索。我和潘总约好,发射场再见。
高分专项,重在应用。公众最想知道,那些听起来技术很厉害的卫星,到底跟自己有什么切身关系。要了解应用情况,最佳的采访对象自然是如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等用户方。可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采访申请提出几次最终都没有结果。
虽然什么都没有,但好在有时间。我首先找系统内与卫星应用有关的一些单位如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了解情况,虽然所获信息有限,但聊胜于无。后来,我参加了国防科工局在高分专项某些重要节点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把会上释放的有用信息也积累了下来。同时,我在收集资料时发现,其实高分卫星应用情况大量地见诸报端,只是没有人整合这些零散的信息。而且,我在一些看似主题与高分专项没有关系的业内研讨会上或其他选题的采访中,由于带着一颗时刻惦记“高分”的心,走到哪里都可以于追寻到“高分”的踪迹,还可以就“高分”向不同专家进行请教。在一点一点信息的拼凑下,高分专项应用的大网络布局渐渐清晰起来。
今年8月中旬,我到发射场报道高分二号卫星终于成行。由于卫星、火箭之前经历一波三折,发射前“两总”们格外繁忙,几乎没有时间接受采访。我只好趁他们休息的时候,见缝插针地进行了几次补充采访。
现在想来,幸亏事先做足了功课,不然仅凭临时抱佛脚的短暂交流,不要说采访的信息量有限将直接影响最终报纸版面的呈现,也许我就连跟老总对话的平台都无法搭建。
去发射场之前,领导还向我提出了两个报道期望:一是报道要跳出系统局限,具备高远的全局视野;二是报道形式要寻求创新。在素材积累和报道采写过程中,我手忙脚乱地探索着。
关于报道大视野,我相信只有采访积累足够了,才能拾级而上,俯瞰整个新闻事件。在采写卫星技术稿件的时候,我一直想跳出高分二号卫星的微观技术细节,寻求其宏观上的意义定位。报纸截稿之前,权威部门的相关口径没有发布。怎么办?只能自己分析总结。在采访潘总的时候,我捕捉到他所说的一句关于卫星技术意义的定位,将其提炼为稿件的副标题“我国民用遥感卫星领域迎来米级分辨率时代”。经多方确认,其他专家也肯定了这种说法。事实证明,这种说法与权威部门之后发布的统一口径也是一致的,更让我意识到深刻理解采访内容的重要性。
报道要求新求变,采写者首先要掌握已有技巧。去发射场前,我翻阅了近一两年同事们的发射报道,学习了各家所长,可是依然对创新毫无想法。到新闻现场去,是激发创新灵感的最好办法。至发射前一天,我已大致完成了二三版稿件的采写,也采访了很多试验队员的感人故事,唯独四版稿件让我迟迟无法下笔。该以何种形式去架构文章,凸显高分二号任务试验团队故事的独特性?吃饭的时候、赶去技术区采访的路上、坐在房间里,我都在琢磨。
量变总会引起质变。就在我一筹莫展之时,散乱放在写字台上的采访资料向我呈现了一幅图景——这个是在冬天发生的故事,那个是春天的、夏天的、秋天的……卫星在发射场刚好经历了四季轮回,不如就以四季为四个篇章来构架整篇文章!思路打开,我一气呵成,终于在发射当日凌晨完成稿件,并请卫星和火箭的“两总”审定。
几篇稿件经编辑们巧手“编织”后见报。有其他媒体同行告诉我,那篇卫星应用稿件的呈现方式很新颖。也有同事说,试验团队发射场故事很可读,但关于技术的稿件他没看,因为不够科普。这些溢美之词和逆耳忠言都让我好开心,因为我们总是在这样真诚的业务探讨中获得成长。
(作者为采编一部编辑 崔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