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交流 > 航天新闻通讯

收集运用典型材料是撰写言论稿的关键

发布时间:2014/12/12 文章来源:中国航天报社 字体:【】 【】 【

近几年,我在《中国航天报》上陆续刊发了几十篇言论稿,言论稿一跃超过新闻稿,成为第二职业爱好。

说起撰写言论稿来,还有一段小故事。2009年底,我从《内蒙古日报》上看到一篇杂文,文章针对当时中国市场上许多品牌商品及多个城市水资源被外国公司收购、垄断的事实,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和鞭笞,尤其是文章中关于“中华牙膏”已被外国公司收购、成为外国货的披露,令人惊叹。

于是有感而发,撰写了《从中华牙膏不姓“中”说起》一文,投给了《中国航天报》。很快,该稿见报,并接到了当时版面编辑的电话鼓励与指点。由此,消除了一直根植于脑海中言论稿是高、深、精、专的胆怯,在继续从事新闻写作的同时,开始涉足以前不敢介入的市场经济、企业改革创新类的言论写作。

此类言论撰写首先应从哪方面着手呢?后来,被航天报社的老编辑一语指破迷津:首先应从书报中关注、收集当前的市场走向信息、资料,尤其是有关企业市场开发、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方面的典型材料。典型材料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正面的典型材料可以使人效仿学习,反面的典型材料可以使人引以为戒。

例如从《人民日报》上看到长篇通讯《创新才有话语权——从格力电器看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格力电器:无诚信不前进》、《“千亿格力”实干造就——解码中国首家千亿级专业化家电企业》3篇文章后,经过思考沉淀,联系航天企业状况,先后撰写了《以“放蛇行动”强化质量监督》、《诚信是企业的底线》、《深耕细作在行业中才有话语权》3篇言论稿,全部被《中国航天报》采用。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材料在言论稿撰写中,不仅是撰稿的依据与素材,也是言论稿观点形成的依据。没有典型材料作基础,尤其是市场经济、企业类的言论稿,就会成为想当然的、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空虚之文。这样的文章一是吸引不了读者的眼球,二是起不到让人效仿学习、引以为戒的作用。

当然,在选取、引用材料中,要将“丰富的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改造制作”。这种工夫下得越大,所选择的材料就愈准确、愈典型,最后形成的观点就愈正确、愈深刻。

实践证明,这个沙里淘金的材料精选过程十分重要。如果材料不准确可靠,观点就站不住脚;如果材料不典型,观点就缺乏说服力。

如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为了证明中国人民有骨气这一论点时,引用的材料是:“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闻一多、朱自清均是当代民主人士中具有代表性人物,他们的身上又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反美爱国的斗争精神。选择这两个典型作为论据,有力证明了上述的论点。

这证明,只有材料准确、典型,才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这也就是为什么铺天盖地的广告人物,都是明星、名人的道理。

关注、收集材料的眼界要宽、要专,还要摘抄留存。《杂文报》是全国唯一一份专门刊发杂文类的报纸,也是一份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实时披露国内一些不良风气的省级报纸。该报纸不仅是笔者三十多年不离不弃的良师益友,也是一份时时触发笔者思想灵感的“小精灵”。

如2013年12月,该报刊发了《扁鹊三兄弟防病治病的启示》一文,笔者看后十分欣赏,便剪贴下来。今年安全月时,笔者根据扁鹊的言行撰写了《安全生产需要“扁老大”式的“医生”》一文,投给《中国航天报》,予以刊发。

在自费订阅《杂文报》等报刊的同时,笔者又与2014年订阅了去年试刊、今年刚刚发行的《企业观察报》。

这些报刊不仅开阔了笔者的视野,也给笔者撰写言论稿提供了大量思想灵感和新鲜的素材。因此,对阅读后感觉有用的材料,一定要摘抄下来、剪贴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下来经常翻翻,说不定哪篇文章就会使你联想到当前的某项工作,触发你的写作灵感。

其次是撰写言论稿应紧密联系当前实际,尤其是应联系所在单位的实际。

如笔者近期在《中国航天报》刊发的《后市场营销延伸增值服务》,就是根据三一重工集团公司从前端市场向后端市场,即售后服务市场过渡转移、提升企业增值的典型事例,联系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当前开展的“两个工程”,尤其是民用产业不注重后端市场服务一事撰写而成的。

总之,在撰写言论稿中,应以典型材料作引子,以所论述的主体为对象,以鲜明的观点为统领,让观点与材料统一,让材料为观点服务,如此,才能撰写出一篇有观点、有事实材料的、让人可信可读的文章。

(作者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六院,本报特约撰稿人  杨世杰)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