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战线

“老院士”让我们的报道“火”起来

发布时间:2021/11/09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体:【】 【】 【

陆元九(左)在家中与记者刘岩合影。《中国航天报》记者 王磊 摄

采访陆元九院士期间,我对陆老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在自己坚信的道路上勇敢前行,自有一番天地。

——胡蓝月

陆元九院士对工作的“较真”使我感受最深。如果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我们的一生肯定不会有各种遗憾。从现在开始,和自己较较劲吧!

——刘岩

(一)

我是《中国航天报》记者胡蓝月。

电梯门打开,只见一位满头华发、西装革履的老人,独自从电梯里走出来,前往两院院士陆元九家中。我暗自改了主意:这次能做一条独家新闻!

这是2021年1月8日清晨。航天机关离退休部的领导们带着礼物登门,为陆元九院士庆祝101岁生日。陆元九是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专家,是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

当时,大家还不知道这位老人将在几个月后获颁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且是29位获得者中最年长者。

陆元九的对门邻居说,每年陆老过生日,楼里总是人来人往,特别热闹。

慰问结束后,我和视频记者张晓宁裹紧羽绒服,拎着设备走出陆老的家门,准备离开,却迎头碰上了刚出电梯门的张履谦院士。

张履谦是我国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曾研制我国第一套通信卫星地面测控设备,95岁依然身板硬朗,活跃在各评审会现场。

按照惯例,张履谦院士这种“国宝级”专家出门总会有人伴随左右,天寒地冻,老先生着一身单薄的西装登门,让大家一愣。

张履谦笑盈盈地跟大家打招呼,原来他惦记着今天是陆元九的生日,特地登门为老友庆祝,一起坐下聊一聊。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这可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老一辈航天人年轻时为国家、为理想共聚一堂,擎起航天事业的火炬,奋斗逾半世纪,功成皓首,身子骨也不及当年结实。陆、张二老难得相见,一时间场面分外热络。

老友会完面,我和张晓宁匆匆赶回报社,一人撰稿、一人剪辑,依靠报社此前积累的翔实资料,迅速完成内容生产,经过审校后,当天下午在中国航天报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独家图文内容《95岁的张履谦向101岁的陆元九贺生辰:“你多保重”》。

内容发布后,首先在航天垂直领域引起讨论,读者纷纷变身“自来水”,转发并留言分享自己与两位专家偶遇的小故事,评论区成为航天老中青接续奋斗的“回忆录”。

多家媒体也纷纷在各社交平台、网站上转载本报视频,网友被老一辈航天人的精气神、被两位老人的深厚情谊感动,内容于次日冲上微博热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

我是《中国航天报》记者刘岩。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中央决定首次颁授“七一勋章”,此举意义非凡。

6月29日,“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陆元九作为一名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创造宝贵精神财富的党员,受到了党中央的最高褒扬。中国航天报微信当日推送了文章《29位“七一勋章”中最年长者:陆元九》,报纸次日推出专版《陆元九:把百岁芳华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引发热议。

7月1日,我跟随国家国防科工局局长张克俭、副局长吴艳华,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吴燕生,来到陆老家中。我提前摆放好设备,寻找合适的拍摄角度。

一进门,首先看到的是摆放在桌子上的“七一勋章”证书和“七一勋章”;陆老身着白色衬衣,端坐在轮椅上,等待领导们的到来。

“您先把外套穿上吧,别着凉了,一会儿领导来了您再脱下来。另外,您先在沙发上坐会儿。”大家劝陆老。陆老却像个孩子,只愿意穿上外套,不想坐到沙发上。

摆好机位,大家一起等领导们到来。在此期间,我经过陆老家人同意,先是跑过去和陆老合影,后又对着证书和勋章好一通拍。“你们跟我拍照,我高兴!”陆老笑着对大家说。

我把拍摄的照片及时发回了报社,被同事们第一时间发在了微博上,引发了网友热议——“这么近距离地看证书和勋章,大家都是第一次。”

没过多久,领导们来了。我们围坐在陆老身边,祝贺他获得党内最高荣誉。陆老向大家作揖,说这是航天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在场的人都颇为感动。

随后,陆老开始慢慢讲述他的航天故事。当聊起与在座领导们的共事往事时,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当年的陆老,对任何细节都“锱铢必较”,是航天工作者们最“头疼”、最“怕”的院士。

“现在老了,你们还能经常来看我,我很高兴!”陆老不断感慨。

最后,家人给陆老佩戴上勋章,大家合影共同记录这个难忘的瞬间。

文章经新媒体、报纸发表后,同样引发了各方关注。在中国航天领域,像陆元九、张履谦这样的重量级专家就是“明星”“大咖”。只要有他们出现,中国航天报社推出的新闻报道就会“火”。

作为初涉航天的记者,我们还年轻,我们在接触航天风云人物过程中快速成长,我们努力用心发现并捕捉每一个感人的瞬间,同时也经受着伟大航天精神的洗礼。

(胡蓝月 刘岩)

打印本页】 【关闭